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摘要】音樂審美體驗在全部音樂藝術活動中居有核心地位,作曲家既要有審美體驗的能力,更要善于積累并豐富自己的體驗。筆者從審美體驗和所帶來的文化價值的角度談談我的看法。
【關鍵詞】審美體驗;文化價值;交響創作
音樂審美感受及體驗的生成、發展與升華,歸根結底是建立在審美對象基礎上的感受和體驗。音樂審美體驗在全部音樂藝術活動中居有核心地位。藝術作曲家實際上是音樂體驗的闡釋者,作曲家要把對自己生活存在的體驗在藝術作品中表現出來。同時,作曲家既要有審美體驗的能力,更要善于積累并豐富自己的體驗,否則即使有創作能力,也不可能產生出有長久生命力的作品。
這部音樂作品于2003年11月在湘西鳳凰古城公演,將中國極富特色的民族民間樂器、傳統管弦樂隊、多媒體的影音恰到好處地結合在一起。譚盾在創作中挖掘潛意識里認為最新穎、最符合表達他眼中民族情緣的元素,從而激發自己的創作熱情。音樂給人以聽覺上的享受,這也是音樂之所以能夠成其為音樂并且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基本要素。而在他的作品中,音樂絕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純粹聽覺藝術了,它和美術作品一樣,是有顏色并且是五彩繽紛的……他可以創造一種“能夠看的音樂、能夠聽的顏色”。這就是《地圖》。
一、審美體驗看《地圖》
從音樂體驗的角度來看,這是一次全新的聽覺、視覺盛宴。
譚盾在運用自己的全部感官從現實生活中獲取豐富的感性材料,并把采風過程中獲得的關于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民族民間音樂和西洋管弦樂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第一樂章中現場多媒體畫面上儺戲音樂及動作畫面與大提琴的“競奏”,運用大提琴不常用的擦弦和撥弦來配合表現現場儺戲氣氛熱烈的表演;第二樂章“木葉”中,全體弦樂器使用大量的滑弦來模仿林間木葉和鳥鳴的一派歡騰景象;第七樂章“石鼓”中打磨石頭的同時用琴桿敲擊琴弦,并用撥弦來配合畫面上石頭落地時排成的各種圖案……這都是前所未有的嘗試和創新,帶給我們的是譚盾對家鄉傳統音樂的返璞歸真。這也是譚盾創作上和心靈上一次全新的體驗。
除了各種演奏方式的結合,這種露天演奏的交響樂也實屬少見。以往人們欣賞交響樂都是在金碧輝煌的音樂大廳,大家買好票排著隊端坐在臺下,傾聽被高墻圍得嚴嚴實實的音樂。在這種情境下音樂的聽眾也被分成不同的等級(并非誰都有條件花費高昂的票價去聽)。而《地圖》的演出現場設在山水間,與大自然相互交融。周圍坐著或者站立的有來自各地各種身份的觀眾,這也遵循了他想尋根、回歸的創作意圖,因為音樂是沒有等級之分的,正因為所取感性材料的特性,民間傳統音樂應該回歸大自然,也應該與民眾進行原始的交流。
這些都是譚盾對他心目中的傳統音樂演繹方式的獨特體驗。一部作品的好壞不只是由所謂“專家”來評判,也離不開接受者。“一部藝術作品是在接受者的欣賞中得以完成的,作品的意義是隨著理解者的接受才得以生成和實現。這也是觀眾和作者在他獨特的詮釋方式中全新的體驗。每一個作曲家的藝術審美體驗境界是不一樣的。貝多芬具有豐富、特殊深刻的人生體驗洞察力,并不是每個作曲家都能達到他那樣的審美體驗水平和作曲造詣。”我并不是拿譚盾和貝多芬進行比較,他們處于不同的時期和環境,在貝多芬那個時期并沒有環境和條件來創作出現《地圖》的演出形式,而觀眾也無法像現在一樣對民族民間音樂即將消亡所帶來的恐懼產生一種渴望,期盼會出現一種方式將這些寶貴的音樂傳承下來。
二、《地圖》中體現的文化價值
(1)音樂的功能和形式。音樂審美體驗是一個動態過程,也是一個具有流動深化性的范疇。不同民族的音樂審美心理結構、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體驗情趣、不同個體的審美感受經驗,均顯示出一種起伏發展流動的深化性。審美體驗不僅是肉體的感官知覺,也不止是理性思維,體驗的核心是音樂情感,出發點是音樂情感,而最終歸結點也是音樂情感。譚盾在他大量的交響樂、鋼琴音樂、影視音樂中都充分地體現了他心目中音樂的根。音樂審美的結果往往是一種新的更深刻地把握了人生命活動意義審美情感的升華。我想,譚盾在《地圖》不只是想展現他新穎的表現手法,更重要的是這些手法使他的審美情趣和音樂探索之路得到一次升華。
(2)審美的升華──文化價值。音樂的審美體驗有三個過程,音響感知、情緒體驗、審美升華。
當聽眾在與音樂交流的過程中仔細領受作者的意圖,一定能通過感性的認識達到升華。“每個民族總是有自己的歷史、文化、語言,以及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邏輯,哲學基礎的不同,美學原則的不同和藝術趣味、欣賞習慣等諸方面的不同,形成各自且不同于他人的文化、語言、藝術,實乃情理之中。同時,生存環境的不同,遇到的問題也不盡相同,而解決問題之道也不相同,也系情理之中。”
對于音樂的形式結構,黑格爾有過這樣的評論:“一定的內容就決定它的適合的形式,而藝術作品的形式的缺陷總是起于內容的缺陷。”
《地圖》在世界各地演出之后,各界人士紛紛對其進行評論,褒貶不一。大部分都是從創作形式、演出形式、演奏技法、現場運作來切入,多數是對他創新之處的肯定,有些甚至到了“追捧”的程度。而有些批判的觀點似乎也過于偏激,已經開始帶有個人純感性的偏見。有人會拿譚盾的音樂和約翰?凱奇的偶然音樂作比較,不管得出的結論如何,單純以樂音為標準衡量音樂的音響是不夠全面的。在《地圖》折射出來的不只是作品形式的創新,也不只是讓世界的眼光投向中國多姿多彩的傳統音樂,更重要的是因此體現出來的文化效應,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有它的歷史必然性,我們是否應該用全方位的角度來認識、解析它,不至于以偏概全地誤解作者的本意。
藝術美不同于現實美,它是作為審美對象而生產、存在的。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其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藝術審美需求。在有了審美愉悅和審美享受之后,也應該做出恰當的審美評價。
參考文獻:
[1] 韓鍾恩主編.音樂存在方式[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8.
下一篇:淺析互聯網銀行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藝術品投資中的藝術品與具有文化屬性的物質消費品的價值分析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