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碰到過這類問題。但是當時處理得不夠成功,我的升職被推遲了半年。”面對考官的提問,程達并不忌諱自己曾經的失敗,坦坦蕩蕩地說起自己當年的經歷。
考官沒有表現出失望與不耐煩。他非常真誠地回應程達:“我們也經常碰到類似的問題。”
結果,一場面試變成業務研討會。程達也順利地得到這家大型公司部門主管的職位。
和許多求職者一樣,程達也想在面試過程中展現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可事實在于,無論是考官,還是求職者,沒人能達到絕對完美的地步。過度的完美反而造成一種虛假表象,讓人看不到真誠的一面。
原本生活在安逸象牙塔內的程達,曾經享受種種優越條件。十幾年前,他還不知自己的未來會駛向何方,就毅然跳進商海。他還記得自己第一次走進人才市場,來到一家外企面試,主考官很自然地問:“你為什么離開學校?”
程達沒有把握得到這個職位。他可以有多種冠冕堂皇的理由,讓自己看起來很高大。可他選擇了一個最現實的答案:為了家庭,夫妻雙方收入差距太大。
有著相似經歷的主考官立刻表示理解。盡管沒有相關從業經驗,可大學教師的良好素質和真誠打動了考官,程達順利地邁出第一步。
以后10年間,程達陸續有過幾次跳槽經歷。他知道,真誠是自己遵循的原則,可真誠并不代表能力。程達把課堂中的經驗搬到工作中來。他愛自己的工作,努力了解所從事行業的進展。更重要的是,他學會積累:每過一段時間總結自己的得失,尤其是失敗之處。在他看來,每個人都是在失敗中成長起來的。
如今,程達供職于一家大公司。他從求職者變成考官,更能體會到考官的心態。
公司的面試中有一道考驗求職者的壓軸題:兩個學生辦企業,是去合資企業還是自己創業。題中給出許多相關數據。
這道題沒有標準答案。它的精髓在于測試應試者計算失誤時的態度。讓程達失望的是,追求完美的人太多,不掩飾自己錯誤的人太少。
“其實承認自己錯了是非常簡單的事情,可許多人沒有這個勇氣,也就失去這次機會。”他說。
職場貼士:人生不同于企業管理,在管理中如果知道有隱患而不去尋找根源和解決,那么出現問題的概率是很大的。但是人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很多疾病都是精神狀態不好和過于焦慮以及恐懼所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