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時常聽人說,職場新人任性、躁動,換工作就像吃飯、睡覺一樣習以為常。其實,這也從側面印證了職場新人的迷茫。大體上,年輕人愛跳槽的原因有如下三點:
1. 成長之痛
我們在父母的規劃下,按部就班地長大,從未習得選擇和試錯。
大部分人跳槽的原因,其實跟分手的原因一樣:不喜歡,不適合。而之所以沒有一開始就選擇喜歡合適的工作,是因為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
為什么二十多歲了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或許在于,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聽話”是最容易受到表揚的品質,這意味著我們不需要思考、創造、選擇。自然,等到我們長大以后,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就成了我們著力彌補卻仍倍感匱乏的技能。
幾天前,看過一篇文章,主人公是國企白領,因為喜歡做蛋糕,白天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晚上開始做蛋糕,她說她有兩份工作,一份是為了工作,一份是源于喜愛。他的睡眠時間僅僅三四個小時,但是她堅持下來了,如今,她得到父母的允許,已經辭職,正在經營一家蛋糕店。
由此可見:無論最初多么掙扎,人最終會回到自己的軌道。
不吝折騰的人,即使進入體制,幾年后也會跑回來創業;樂于安穩的人,即使跑去投行,也會遲早為家庭回歸。但在我們的整個成長過程中,我們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卻是“一步錯步步錯”。但走入社會時才發現,沒有犯過錯,又怎么知道什么才是對?
2. 教育之思
應試教育下,我們努力學習,只是為了跳過高考這座龍門。但其實,即便跳過了龍門,我們也還是鯉魚,因為我們沒有龍的眼界和格局。
如果說,有的跳槽是為了尋找合適職業的試錯,是經驗的積累,那么還有一些跳槽就完全是迷茫之下無意義的重蹈覆轍。很多跳槽者習慣于把跳槽原因歸咎于公司或者同事,但事實上,大部分人其實并不清楚自己的職業方向,因為在十幾年的教育經歷里,并沒有一項叫做職業教育。
如今很少有大學會有專門進行職業發展教育的課程,即便有,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不少同學到了大四找工作時簡歷寫的還是一塌糊涂。即使在大公司實習過的人,你問問他對這個行業有什么看法,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所以當求職時面試官希望聽到你說的是行業內玩家是誰、玩法怎樣,而你簡歷里的領導經歷只有某社團部長,榮獲獎項是“最美宿舍長”,最后雙方只能相視無言,惟有淚千行。
教育教會了我們科學知識和專業知識,但沒有教我們職業知識和行業知識,而當我們離開象牙塔走進社會,卻發現后者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前者。于是,對于大部分人而言,本該在工作之前就該有的視野和格局,卻在離開校園以后才剛剛開始形成,而這個過程總會伴隨著迷茫之苦和跳槽之痛。
3. 社會之殤
頻繁的跳槽也不僅歸咎于個體。社會公眾對于某些職業群體的認知偏差和各路媒體的價值導向同樣催了化大量不穩定因素。
社會看似更加包容了,不再要求個人“從一而終”,開始鼓勵和支持創業;當年輕人為了薪酬、職位或者開心而頻繁更換工作時并不會加以苛責而是被贊許。
但故事的背后似乎并沒有那么光鮮:得到曝光的永遠是成功的事跡,而失敗卻鮮有人關心。
于是,大量創業失敗的故事被忽略,不負責任地辭職引發的啃老行為沒受到本該有的指責,而自由職業或者跨界轉型的艱辛更是被成功的光環所掩蓋。
創業的大潮也催生了越來越多喜歡“畫餅”的公司
下一篇:這樣的職場新人讓人大跌眼鏡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職場新人:擺脫學生思維,更好地適應職場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