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銀行內部理財靠譜嗎
據小編了解到,事實上,很多朋友對于銀行、從業人員以及從業人員推薦的理財產品并沒有太清晰的認識,只是覺得銀行可靠,就放心將錢投入理財產品中坐等收益。也正是因為這些不清晰的認識,導致購買的理財產品不夠好,導致資產一去不回。
注意銀行理財產品里的這五大“坑”:
一、預期收益代替實際收益。
小編了解到,多數朋友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是認為將錢直接放入銀行等待“貶值”,還不如理財獲取些收益。銀行正是抓住了這樣的心理,在宣傳理財產品的時候,將高收益作為一個吸引民眾投資的手法。而不少銀行從業人員,會在口頭上向投資人作出一個預期收益的計算,久而久之,投資人就將預期收益自我暗示成實際收益。
二、理財產品變身保險產品。
據小編統計出,約有30%的朋友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會被誤導,從而買成保險。因近年來,銀行代銷保險業務也在興起,所以很多朋友也會誤以為自己是買的理財產品,但實際上卻是買的保險。所以,在產品認購書上,還需要仔細分辨。
三、募集期延長導致收益縮水。
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往往會有一個資金募集期,時間在兩三天到半個月不等,這段期間內,將錢投入產品中的朋友們是沒有收益的,最多只是按照活期利率計息。小編表示,銀行理財產品的募集期越長,實際收益率就會越低。所以在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不要被高收益率所迷惑。
四、條款偏向銀行賺取利率差。
小編表示,在一些銀行理財產品中,有些條款明顯偏向銀行,如:“超過預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將作為銀行投資管理費用?!边@就意味著,如果該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為8%,而實際收益率為10%,那么剩下的2%就歸銀行所有。
五、強化收益淡化風險。
據小編了解到,某些銀行從業人員在推銷理財產品時,會著重強調收益,卻將風險一筆帶過。并且產品說明書中充斥大量專業術語,讓人難以看懂。還有些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并不完整,比如資金去向、產品信息、收費項目等都不明確。
小編認為,在選擇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需要擦亮眼睛,避開理財產品中的幾大“坑”項。當然,也不一定非要選擇銀行里的理財產品,市面上也有很多基金等到期還本付息的理財產品,還有某寶上的基金理財產品,收益并不比銀行的差。
下一篇:2017最新淮海農商銀行理財產品有哪些一覽表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農行的理財產品怎么樣可靠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