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工薪階層理財方案
1.預留好緊急備用金
其實不管你月入多少錢,第一步就是要保證自己的正常生活開支。所以,理財之前先要留出充足的現金流作為應急備用金,一般的話我建議按照月支出計算,留出至少半年就可以了。
假設你每月日常支出4000元,那就要留出24000元的現金,以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意外,比如發生意外、生病、失業或者是江湖救急等各種難以預料的情況。既然是應急備用金,流動性和安全性是第一。這種情況下,只有銀行活期存款和貨幣基金最好。但銀行活期存款那點利息簡直不要太寒酸了,所以建議放在貨幣基金里面,這樣兼顧了流動性、安全性和收益。現在市面上貨幣基金的收益差別不大,重要的是提現速度要快,實時到賬是最好的,可以選擇放在微眾銀行活期+、余額寶等貨幣基金里面。
2.省著點花錢
對工薪族來說,要堅持每天記賬不是個容易的事,所以很多人都不想記賬。其實,不記賬也沒多大的問題,但省著點花總歸還是要做到的。因為省錢不僅是實現財富目標的路徑之一,也可以為“錢生錢”積累更多的本金。
因此,每次買東西之前,還是要多想想這個東西是否真的用得著,是否真的有必要買,如果答案是否定,那就別買,省下的錢可以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
3.尋找合適的投資渠道
投資理財是幫助大家實現“錢生錢”的重要途徑。只是,即便大家都是工薪一族,但不同的人目前的經濟實力不同,風險承受能力也不同,所以還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理財渠道,既能充分利用閑錢,也不至于因風險太大而整天提心吊膽。
比如剛入職場的應屆生,應以攢錢為主,并充分利用貨幣基金來理財;而對于已在職場打拼多年且手頭有一定積蓄的工薪族來說,可以考慮國債、穩利精選組合投資計劃等較為穩健的產品,另外再輔以股票型基金等有一定風險的投資品,就有機會獲得更高的收益。
4.評估風險和收益
對于抗風險能力偏弱的保守型和穩健型投資者來說,其實基本剩下銀行理財、公募基金、P2P和互聯網定期理財幾種理財品種可以選擇。
其中,公募基金屬于浮動收益產品,風險最大,包括偏股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從虧本到年化收益20%以上不等;其次是P2P,年化綜合收益現在行業內已經下降到9%左右;最后是銀行理財產品,年化綜合收益約為4%;另外互聯網定期理財產品的話,年化收益一般是4%-6%,略高于銀行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是最低的了,不用講。
這些理財產品的風險由大到小依次是P2P>互聯網定期>銀行理財,收益高低則依次反過來。基金是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風險和收益都無法跟這些固收類的理財產品在同一個維度上去比較。
5.設定各種理財產品投資分配比例
看清楚了這幾者的綜合收益和風險,你就要根據自己的抗風險能力,比如你能承受多少的投資損失和自己的預期收益來確定自己的理財目標。因為你做資產配置的時候,要考慮的有很多,你近期使用資金的需求、對風險的偏好、對投資收益的預期等等。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穩健收益是理財的主要目標。那么,再結合當前的通脹水平,6%-10%的年化收益目標是比較合適的。至于上面這幾種理財產品配置比例,就要看你追求的收益目標了。
追求高收益意味著在P2P和偏股型基金上的配置比例較大,P2P里面也可能要配置一些年化收益在10%~13%的產品才行,對股票有興趣的就再配置一點股票。保守型則可以在銀行理財、部分中低收益的P2P、債券基金和互聯網定期理財產品中去選擇,然后用10%的資金投資在股票或者股基上。穩健型的話,在上面這些理財產品中,配置比例可以是高風險理財產品:中等風險:低風險=3:5:2。
6.別忘了配置保險
因為現在的食品安全、空氣安全以及各種不確定性風險實在是高了很多,保險作為轉嫁風險降低財務負擔的方式,還是需要的,一旦有什么事情,一般的話我們的醫保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很多人以為保險是騙人的,這種觀念其實還停留在上個世紀90年代。而如今有些保險產品還是可以的,看你怎么挑而已。你要是不去了解清楚而盲目買,你買什么都會覺得是騙人的。
所以我建議工薪階層,可以考慮配置點保險產品。購買保險可參照“雙十原則”,即購買保險的保費為年收入的10%,而保險的保額為年收入的十倍。
下一篇:2017年比余額寶收益更高的理財產品有哪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女人怎樣理財更有錢女性理財小竅門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