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車空隙看到一條推送消息:房改18年GDP增長近9倍。我馬上對車上家里那位補了下半句,那么,每個中國人到底獲益多少?特別是,哪些人獲益更多?
是啊,杠桿游戲一直都想做個梳理,我們經濟增長這么神速,穩穩坐上第二大經濟體寶座,但每個人的獲得感夠嗎?這也正是我們D近來常說的,要讓全體中國人有獲得感。
借著這條新聞,今天張銀銀就來做個數據,和實際獲得感官體驗的梳理。
1
房改18年GDP增長近9倍,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只增長了不到6倍,城市只增長了6倍出頭
首先,把這條新聞的來龍去脈說一下。8月9日上午,2017博鰲房地產論壇上,原房改課題組組長、現任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理事長孟曉蘇先生說,房改18年以來,房地產投資增加37倍,拉動GDP總量增長將近9倍。
本輪市場化為核心,或者官方表述住房分配貨幣化的房改,始于1998年。當年,國WY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恰好是7月。也就是說,我們房改啟動剛好19年。
但2017年畢竟還有近5個月,所以孟先生談房改這些年的GDP增長情況,自然是拿2016年來說,2016年作為時間節點,當然是18個年頭。
按照孟先生的說法,房地產業拉動經濟的作用非常明顯。這個說法和判斷,大家肯定也是深為認同了。每每需要穩增長、刺激經濟,就把房地產抬出來,效果嘛,自然是立竿見影。
而伴隨穩增長的,就是房價越來越高,同時經濟總量獲得長足進步。到底怎么個進步,老桿友都知道,杠桿游戲向來用數據說話。
根據我國統計局的數據,1998年,我國GDP為8.52萬億。當年的統計公報說的是7.96萬億,但后來經濟普查、歷史經濟數據再核算補漏,最終的歷史記錄為8.52萬億。
下文還會有多處類似的情況,杠桿游戲都取最新的核算數據。
過了18年后的2016年,我國GDP為74.41萬億。簡單一算,GDP增長8.73倍。確實如孟曉蘇先生所言接近9倍。
圖1.1998、2016年,我國GDP、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 數據來源|我國統計局 ,制圖|杠桿游戲·張銀銀
如果再去算一下這18年的名義經濟增長率,那實在是驚人。杠桿游戲就不算了,反正夠強大。
開始進入重點,伴隨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們每個國人獲益又有多少?
先說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吧。1998年時,這個數字為5425.1元,2016年為33616元。18年,增長6.20倍;
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純收入呢?1998年時為2162.0元,2016年為12363元。18年,增長5.72倍。
很抱歉,我國全體居民這18年來人均可支配收入變化,無法計算,因為2013年之前,都是分城鎮和農村住戶調查。之后,才有了城鄉一體化住戶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不過,城鄉數據,想必已經很說明問題。
2
房改18年來,平均來看,我國城鎮居民買房壓力,反倒在變小,但結構問題突出,一二線城市壓力在變大
關心完收入增長倍數,各位桿友一定還關心房價18年來,怎么在變,特別是和收入比怎么在變。
杠桿游戲查閱了1999年的中國統計年鑒。1998年,我國商品住宅銷售10827.08萬平米(1.08億平米),商品住宅銷售額20068676萬元(即2006.87億元)。由此,可以計算出1998年時,我國商品住宅的均價為1858元。
通過《2016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和銷售情況》,杠桿游戲查閱到,當年我國商品住宅銷售137540萬平米(即13.75億平米),商品住宅銷售額99064億元(即9.91萬億元)。由此,可以計算出2016年,我國商品住宅的均價為7205元。
圖2.1998、2016年,我國商品住宅均價、城鎮居民收入房價比 數據來源|我國統計局,計算及制圖|杠桿游戲·張銀銀
通過上圖2,各位桿友會發現,1998年時我國城鎮居民一年的收入,可以買2.92平米房子,到了2016年上升了,可以買4.67平米的房子。
這么說,我國居民購房壓力反倒是減輕了?宏觀上說,真的是這樣。
1998年時,國企困難,就業機會遠不如今天多,收入比今天低很多。而當時的三四線城市、縣級城市普遍體量比今天小很多,房地產市場更多集中在大中城市。所以整體拉高了當時的房價。導致當時我國居民,既包括城市也包括農村居民,整體買房壓力是很大的。
而到了今天,一二線城市不是控制低端人口,就是控制土地供應,一個比一個精明;三四線、縣級城市體量大了很多,庫存極大,他們的均價整體還不算很高——拉低了我國商品住宅的均價。
特別是經過幾輪貨幣和刺激周期后,一二線城市房價普遍高不可攀。你懂的。
雖然這些年,一二線城市是提供了更多、最好的就業,可老板都不是傻子,人家各項壓力也大,平均開到10萬塊以上收入的企業并不是多數。這個收入在一萬來塊房價的部分二線城市,還勉強買得起,省吃儉用、家里幫助。但如今要在京滬等城市置業,基本就是奢望。
簡而言之,和大部分三四線、縣級城市購房壓力確實不算很大不同,一二線城市如今的收入房價比并不樂觀。我想,各位桿友的體驗也是如此。
可真讓你回三四線城市,或老家的縣城,很有可能有機會拿著一個月可以買一平米的收入。但,那那份工作、那個環境你短期內受不了。那就抱歉了,繼續在一二線城市熬著吧。
3
普通人的財富杠桿:選擇對時機買房,是享受到中國經濟增長紅利的關鍵
最近幾個月在各地出差,多個朋友和杠桿游戲說,我們這一代還不算很倒霉。每次的話略有不同,但總結起來就是這個意思。
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一愣,對面這姐們、哥們老了。生了孩子,怎么就這樣,有車、有房、有妞(男人)、有娃,人生贏家、成功人士啊。
不過想想,也還真是,有的都生第二、第三個娃,結第二次婚了,妻子一個比一個漂亮(丈夫一次比一次帥,重點是更有錢)。
讓人羨慕嫉妒恨!不要說我是直男癌或女權主義者,我真的是嫉妒。
說笑了,其實我的朋友們想說的是,和90后比,我們買房時壓力更小;和70后比,我們一畢業就是較高的工資,更自由的擇業。
當然,這主要是和90后朋友比。盡管他們的父母一代,條件普遍比以前更好,但動輒在二線城市要拿出40-60萬元的首付,幫助孩子置業也是不容易的。
更別說在京滬深這樣的城市。
當時杠桿游戲畢業的時候,也覺得房價高,但回頭看,同學們在各自城市都早早買了房,包括京滬。很多同學實際都已經不止一套房。
真是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苦惱。今天90后就業條件更好、中高收入機會更多,但對應的房價也更貴。
而我這些哥哥姐姐們,無非就是較早有了房,包括有了不止一套房。所以,發出這樣的感嘆。
是不是扯遠了一點,真沒有!張銀銀想說的是,10年前,北京、上海房價只有一萬來塊。那時還不錯的大學生畢業也有四五千元/月,有的行業干一兩年隨便就可以近萬或者過萬。
也就是說,那時咬咬牙,甚至到2014年之前咬咬牙,條件過得去的大學生在京滬深也是買得起的。最多就是買遠一點。
而錯過了這些年的機遇,至少目前個人賬面上的財富,很少有領域和行業可以像一二線城市的房子那么簡單粗暴大增!
起碼過去十年,想要分享到我國經濟增長的紅利,普通人最好的選擇真的是房子。
背后的根源還是老話,貨幣無僥幸。2008年末時我們的M2為48萬億不到,到了2016年末接近160萬億。增長超過3倍,水往哪蓄,只能是不動產!這不是馬后炮,今天說這個并不晚。因為,貨幣政策的走勢是透明的。
每個人,特別是想要在一二線城市扎根的年輕朋友,必須看央行的信號,而央行信號的啟動,無非就是國內經濟和國際經濟情況的綜合反映。
今天,信號是不松不緊。接下來呢?
來源:杠桿游戲
作者:張銀銀
ID:ZhangYinyin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