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福壽長拳是流傳于沾化的一個民間武術拳種,在民國及解放初期,幾乎是每個青年男子都學、都練、都會的一個普及的體育運動項目,但是到了八十年代,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福壽長拳練習者的觀念也發生了轉變,福壽長拳的傳承者日漸稀少,沾化縣的尚武之風趨于平淡。
一、福壽長拳的歷史文化背景
(1)拳名的由來
沾化縣位于山東省東北部,渤海灣南岸,黃河三角洲腹地。自北宋立縣起就有很多民間武術在此地流傳,福壽長拳以務實的技法,獨特的風格受到人民的喜愛,流傳甚廣。中國武術博大精深,各類拳的命名方法眾多,有的以動物的名稱命名,有的以數字命名,福壽長拳是一個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地域拳種,是中國武術中的優秀拳種,其風格介于“少林”和“武當”之間,拳理和風格別具特色。福壽長拳招式含蓄,技擊性強,樸實無華的套路易學易練,練習精熟,能解其內涵者,即能獲得較高的技擊能力。此拳內外兼修,既可內練精氣神,又可外練筋骨皮,故練習此拳者多能延年益壽。自古道“長壽即是福”,拳名故謂“福壽長拳”。
(2)福壽長拳的技術體系
周偉良認為,“從名與象的角度分析,一個完整的拳種應該具備兩個特征,一是拳種名稱,二是相對穩定的動作術語結構。”福壽長拳包括套路和功法練習,其中套路分為拳術套路和器械套路。拳術套路包括:難攻靠(架子)、十二路彈腿、散手、六保宗等;器械有滾膛刀、夜戰刀、十二刀扣、釣魚鞭(桿子鞭)、春秋刀、虎頭雙鉤等等。功法練習有腕子(拿法)、點穴、摘掛、躥房越脊術等。
(3福壽長拳的拳門習俗
在福壽長拳的拳門習俗中,禮節也有差別,一般的武術見面是行“抱拳禮”,在福壽長拳的儀式中,在練拳之前要行簡化的單腿跪拜禮,如七星式。福壽長拳在拳法的使用上,也有嚴格的規矩,要求“對家人不使”;“對親戚不使”;“對朋友不使”;“對莊鄉不使”;“對老師的后人不使”;“對老實和弱者不使”等。
二、福壽長拳生存現狀分析
(1)傳承體系
練習福壽長拳的年輕人相對較少,出現了傳承人斷層的現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傳承人是決定因素,如果年齡大的拳師一旦離世,福壽長拳的很多技藝就會失傳。所以,解決傳承主體即傳承人的問題,乃是重中之重的大事,構建良好的傳承體系,健全保障傳承人的體系是一項重要的舉措。還應該向更多的人普及福壽長拳的技藝。
(2)傳統思想的阻力
傳統的性別角色模式嚴重的阻礙了女性參與體育運動。福壽長拳傳承的性別差距值得我們深思,女性練習者的多少直接關系到地方拳種的傳承和發展,她們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在肩負著國家建設重任的同時又肩負著孕育和培養下一代的神圣使命,而且體質相對較弱。女性練習者接受良好的體育教育可以開發其潛能,發展其個性,提高其自身的身體素質,進一步獲得爭取自身生存和發展的能力。
(3)福壽長拳的傳承方式
在中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武術的傳承一般是家族傳承和師徒相傳的方式,福壽長拳也不例外。正因為這樣的傳承體系才彰顯各門派在技藝上的千差萬別,形成獨特的風格和傳統。但是同時師徒之間的關系血緣化傾向導致,形成的各門派互相保密,“概不外傳”,使很多民間武術成為“祖傳秘方”的封閉狀態。福壽長拳的傳承方式家傳為52%,說明福壽長拳傳播的局限性。
(4)福壽長拳自身存在的問題
福壽長拳有獨特的技術風格和功法理念,但是卻缺少理論的教材和系統的科學訓練方法,福壽長拳保守的傳承思想也使其傳播的范圍具有局限性,福壽長拳拳師的文化素養普遍較低,也影響福壽長拳的傳播。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進程中只有不斷地創新,與時俱進才能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5)政府部門的缺位
對于福壽長拳的保護也僅僅是停留在口頭上,相關的政策并沒有長遠的規劃。對于管理部門來說福壽長拳的“生”與“死”并不重要,并沒有引起他們的注意。民間武術群體自身很想發展,但是卻得不到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宣傳。到目前為止,福壽長拳也并沒有真正的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沒有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對其實施保護。管理部門對福壽長拳──民間武術的認識并不全面,對福壽長拳的發展沒有提高到保護國家傳統文化的境界,缺乏有力的策略和長遠的規劃。
三、結語
福壽長拳有著獨特的拳名,濃郁的地域文化氣息,技擊性較強的技術體系,從形成拳種以來,一直扎根于當地村落,在村民中廣為流傳,其積聚下來的文化沉淀深深影響著當地村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村民通過習練武功來健身、娛樂、自衛;通過參加武術活動來擴大自己的社交范圍、排泄自己的情緒、調節自己的心境。但是福壽長拳的發展卻日漸衰落。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沾化福壽長拳是實實在在存在并且發揮了一定歷史作用的文化實體,福壽長拳從無到有,從局部的發展到慢慢的壯大,再到如今的習練者寥寥,知之者甚少,在一定意義來說凸顯出一定的邊緣、底層屬性。加之福壽長拳不外傳,傳男不傳女的舊思想使之蒙上神秘面紗的同時,面臨著失傳的窘境。
讓眾多拳種“自生自滅”的態勢不要發生在福壽長拳身上。無論是從中國傳統武術發展的視角還是福壽長拳自身發展的立場,都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提出保護的措施。
參考文獻:
[1] 周偉良.中國武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崗.武術發展的文化學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1(2):149- 171.
[3] 郭玉成.傳統武術在當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2).
下一篇:吉林省民間金融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問題研究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保障房社區內失獨老人社工介入的路徑分析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