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很多職場人,在面試時表現的讓人很“驚艷”。跟崗位的匹配程度不說百分之百,也有百分之九十九。真正到實際職場工作中,才發現并不是那樣的,他沒有面試時說的那么匹配。
沙丁魚是挪威人重要的漁獲,但是傳統漁船缺乏先進的氧氣設備,加上沙丁魚生性不喜好運動,往往漁船長途跋涉返港時就奄奄一息。若是回到碼頭的沙丁魚已經死亡,價格更是一落千丈。
早年一位挪威漁民卻總是帶回活蹦亂跳的沙丁魚,賺的錢理所當然比一般漁民多。直到他死后,他成功的秘密才被后人揭露。原來,他只是在裝滿沙丁魚的箱子里,放進一條沙丁魚的天敵:鯰魚。為了躲避鯰魚的攻擊,沙丁魚群只好不斷游動,于是大部分都活著回到漁港。這正是“鯰魚效應(Catfish Effect)”的由來。
鯰魚效應最初用來比喻組織的激勵與活化,強調一個團隊有新成員的加入不僅帶來新的觀念,也可以讓安于現狀的舊成員產生危機意識,進而形成正面的激勵效果。依我的觀察,“鯰魚”不僅在組織管理發揮作用,它也應該成為我們生活、生命中的激勵因子。
好比遴選業務人員時,關鍵不是學歷或背景,過去的工作經歷甚至不是首要考量。一個人若是有足夠的“危機意識”,更勝于上述種種條件。企業在面試過程通常只找到“最會面試”的人,有時候“會面試”和“會做事”是重疊的,那對公司是一大利多。只是有時候“會面試”不一定等于“會做事”,這時候履歷表上洋洋灑灑的豐功偉業反而會誤導面試者,因此我對“人格特質”會做出更仔細、更謹慎的評估。
有危機意識的人,在度過工作的蜜月期、開始建立自己的舒適圈后,仍然保有一定的“匱乏感”,這對業務人員就是極度重要的特質。不論是基于對薪資獎酬的追求,或是對自我成長、他人肯定的渴望,這種匱乏感就像鯰魚一樣,讓沙丁魚保持警覺、不斷活動。我想大概就是古人所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吧!
60、70年代的臺灣走過物質匱乏的日子,對那個世代的長輩來說,人生中的“鯰魚”顯而易見,那就是不努力就脫離不了苦日子。當下食而無味的地瓜稀飯,今日看來卻是感到驕傲的奮斗記憶。如今智慧型手機、3C產品取代地瓜稀飯,成了“網絡時代”的象征,找不到人生中的“鯰魚”可能才是最大的危機。
因此,我建議年輕人不要把挫折當作“石頭”,反而要把它當成“黃金”。不管是教室、運動場、辦公室甚至是感情世界的不如意,你可以說“鯰魚”是天敵,也可以說它是救命恩人,端看我們用什么角度解讀。時代不斷前進,就像氧氣設備不斷進步一樣,或許“安逸”的沙丁魚也能平安的回到漁港。但是我寧愿相信一些舊的價值觀沒有被淘汰,那就是:保持“匱乏”,才能體會到真正的“富足”。
下一篇:向面試官提出十個漂亮問題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想面試成功,千萬別做這些事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