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大學生就業難,是畢業生數量增加與就業崗位增長緩慢之間的矛盾。但從深層次看,并不是簡單的“人多崗少”,而是各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一些高校專業設置與需求脫節。一方面大學生忙著找工作,另一方面許多崗位卻無人問津,市場需求狀況不能及時有效地反饋到高校。
另外,就業指導力度不夠。許多專門從事指導大學生就業的老師認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學生自身認識的轉變固然重要,但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也不容忽視。
目前從總體上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缺乏系統性、規范性、針對性。大學生由于得不到全面、具體的幫助,只能在實踐中摸索,自己去了解信息、調整目標和心態,這難免會走彎路,浪費時間和精力。
有的高校由于延續傳統教育模式,在人才培養上存在重成績輕能力、重學習輕創新的傾向,使得大學生的實際能力與崗位需求脫節。
還有,準入障礙難以逾越。許多企業認為應屆畢業生缺乏經驗,舉辦職業培訓會增加企業成本,故要求求職者具有2至3年的工作經驗。此外,性別、學校、學歷和專業等多種因素對畢業生就業的影響依然存在,畢業生自我價值期望過高,自身定位不準等觀念的鴻溝難以逾越。
因此一些教育專家建議,對高等學校的評價,要變單一指標考核為多元指標考核,尤其是要把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作為衡量大學辦得好不好的重要指標。
作為政府的就業和教育主管部門,則要切實發揮好就業指導和服務作用,盡快建立起一個中長期人才需求變化的信息發布平臺,同時對現有教育資源進行合理布局和整合,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作為用人單位,在遴選人才時,既要拋棄那種不切實際片面要求“工作經驗”的苛刻做法,又要摒棄那種只看學歷不重實際能力的偏頗舉措。另外,企業和學校還應多搭建交流平臺。
而作為大學生求職者,平時在學習過程中,要注重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在畢業求職時,也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轉變觀念,從基層職業做起,從現在所能得到的職位做起,這樣才會有更多的就業機會。
職場貼士:不管你自認為多么謙遜,也請不要在會議上說類似我的想法不成熟,只是提議大家參考一下諸如此類的話,那會使公司上下的人在內心里給你打上不信任的分數。一個人的自信是非常有滲透力的,所以在你需要把自己的設想與觀點擺在桌面上時,開門見山,少兜圈子會為你贏得主動權,奠定自己在高層心目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