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是最新一例,翻閱往年報刊,檢索過去的節日信息,“上班恐懼癥”頻頻“閃亮登場”!長假與上班兩種生活模式交接當口,有人出現一點不適并不奇怪,問題是,近半數人出現“上班恐懼”,從身體到心理上達到了“癥”的地步,我們不能不越過“上班恐懼癥”本身,想想節日文化的缺位。
假日充滿了非休閑氣息。從大的方面說,這些年來,大假被稱為“黃金周”,雖然也有“文化周”、“休閑周”之類的提法,但都沒有“黃金周”響亮,沒有“消費周”那么實在。
從小的方面說,長假讓人感覺到的是身心疲憊,大家都感覺到累,玩多了自己累,客人來了主人累。我們得閑下來!假日充滿了非秩序狀態。飲食起居程序都被打亂,用打亂了的心理、生理秩序面對上班,恐懼自然到來。近半的人不能輕輕松松地度假,難以從從容容地上班,幸福的日子成了受磨難的時節,何來文化氣息?這不單純是醫學問題,更是社會問題,當然就是假日文化的缺陷所在。
假日與民俗精髓的繼承與發揚密切聯系著,“上班恐懼癥”其實也是透視傳統節日病的一個窗口。繼承傳統節日的文化精華,至少需要一個良好的節日文化氛圍,從每個人的生活節奏做起,掃除節日之弊。
當我們為“保衛春節”驚呼時,是否應再問問我們做了多少“民俗建設”?因此,要消除“上班恐懼癥”,應從民俗層面做文章。
臺灣學者余光中說:“一切都是忙出來的,惟有文化是閑出來的。”不會休息也不會工作,“上班恐懼癥”警示人們,節日不能缺了真正的閑,不能缺失有秩序的“閑”,更不能“閑”得得了病,“閑”得沒有心情去領略節日文化的風采,“閑”得不能去善待先人流傳至今的傳統節日。
不久前,河北省石家莊市社會科學院針對“人們過年的幸福感”做了一項抽樣調查,結果城市人過年幸福指數遠低于農村人,或許,節日文化的振興可以從中得到某些啟示。
職場貼士:巧妙應付公司各類人:1>應付口蜜腹劍的人:微笑著打哈哈 2>應付吹牛拍馬的人:不要與他為敵 3>應付尖酸刻薄的人:保持一定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