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這是北京軍區總醫院胡大一教授的“雙心門診”中接待的一個真實病例。但張先生的情況并非特例,而是很多成功人士面臨的問題,事業越發展,壓力越大,越不快樂。追求完美、不斷超越他人,是成功者的最大動力。但是,追求卓越到了一定限度,反而成為個人發展的阻礙,消耗個人的心理和生理能量,最終消滅個人的斗志。
我們看到,案例中的張先生樹立了很多假想敵,覺得周圍的同事都在與他競賽,時時刻刻都在等待時機將他掀翻在地。這某種程度上可能是真實的,但更可能是被他放大的假象,是他自己內心世界的投射。同樣,很多成功人士從小就學會了通過樹立假想敵來激勵自己,從學生時代、到參加工作、到成為專家、管理者,每個階段都有一個假想敵。他們從不缺少對手,所以他們的身體時刻處于緊張狀態,精神高度戒備,永遠準備回答“戰斗還是逃跑”的問題。最終表現為軀體化障礙。
表面上看,張先生蔑視同事,其實心底或許是懼怕他們的,懼怕自己這個“海龜”還不如沒留過洋的人。正是這種擔心“自己不如別人”的想法折磨著自己。張先生的真正敵人不是別人,是自己莫名的恐懼。
解決:其實,張先生陷入的牢籠是從小時候就開始編織的。還記得小時候,所有的奮斗都是為了得到爸爸或老師的一句“你也不錯!”以今天成年的自己視之,那是幼稚孩童的渴望,而成年的我們如今早已證明了自己。因此,對那個擔心害怕懲罰的孩童報以微笑,說聲再見吧。其實,每個人都追求上進,渴望被肯定。當你把他們看作自己的難兄難弟,也就沒那么多“戰斗或逃跑”了。
職場貼士:對于難解決的電話、任務或電子郵件要盡快處理。拖沓會增加它們的難度。把它們搞定會極大提高輕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