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聲細語展淑女氣質,謙恭禮讓顯紳士風度”,“出言吐語勿忘語言文明可凈化心靈,行為舉止切記惡小不為能修身養性”。2003年10月中下旬以來,南京市第四中學在校園里掛出了這樣的標語,一個倡導中學生做紳士淑女的活動在該校推開。在聽慣了“四自教育”張揚個性的當下,“紳士淑女”委實令人耳目一新。
校方針對一些青少年出口成“臟”、灰色口頭禪流傳、同學關系消極等德育缺口,提出“淑女氣質”、“紳士風度”的做人要求。校方解釋其涵義絕對不等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禮教名詞,也不完全是西方上流社會的社交用語。它是學生們在儀表、談吐、舉止、思維上能夠比較成熟,自我規范的一個形象用語,不會抹殺現代青少年的活力和朝氣,相反,更能使青少年煥發出純潔、真摯的人格魅力。選用“淑女”、“紳士”這兩個詞,不但能夠打破傳統評價話語的規范,讓學生有新鮮感和認同的欲望,同時又不與學校一向提倡弘揚的“見義勇為”“敢作敢當”等構成矛盾。
恰巧,不久前,106歲的宋美齡走完了她跨越3個世紀的傳奇人生。中國無論官方還是媒體都給了恰如其分的評價。一篇報道寫道:美國威斯理學院的學習生活,使宋美齡“擴大了視野,在教育殿堂上更上層樓,也使她從少女變成淑女”。當然,她的優雅、能干、活力、高貴、整潔、魅力四射,遠不是淑女二字所能包容的,但淑女無疑是其最基本的底色。盡管,宋美齡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其他人畢其一生也很少能達到她那樣的風范,但從小教育孩子們做紳士、淑女,應該算不錯的選擇。
關于女性話題的種種發言中,“獨立、平等、智慧、靈秀”等,似乎已成了各色人等的共同審美理想。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中的這一膾炙人口的句子,正好說明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淑女文化是其很重要的內容。尤其是在“野蠻、性自由”被一些人拿來當做新女性標簽的時下,淑女氣質和風范,更顯得彌足珍貴。教育專家認為,青少年正是一個人世界觀和人生觀最不穩定的時期,如何為孩子確立一個科學的嚴格的,也是能夠身體力行的人格模型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建立在傳統美德基礎上又不失現代文化價值的紳士、淑女的提法,無疑具有可行性。
提倡做淑女,總比做野蠻女友好;提倡做紳士,總比做野蠻浪人好。但愿這一活動,不會被一些人認定為復古倒退、不合時宜、束縛個性,也但愿國人把淑女教育進行到底。
職場貼士:無論是在何種社交場合,想擴展人際關系的第一課就是要學會自我介紹。要設法出奇制勝。讓對方牢牢地記得你,而且是記得正面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