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在外靠朋友
人人都有和他人交流的需要,也會有一時的困難需要幫助。此時能夠幫助你的人,除了家人,就是朋友。出門在外,離開家人在社會上打拼,就更需要朋友了。
朋友就是你能信任他,他也了解你的人。朋友能分享我們的成功帶來的喜悅而不忌妒;能傾聽我們的煩惱,給我們有益的建議而不泄露隱私;能在我們需要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幫助而不求回報……友誼是人生的一筆財富,就像銀行里的存款,在困難時刻幫我們度過危機。有幾個知心好友,人會在工作和生活中有踏實的感覺。
有人一生無朋友
有的人有很多朋友,可是有的人卻交不到幾個朋友,甚至有人一生也沒有一個朋友,這是為什么呢?有幾種原因可以對此有所解釋:
1.過于內向的性格不利于交友。
朋友首先有互相交流的需要,木訥寡言,心思過重都會影響和他人的交流。當然內向不利于交友不等于交不到朋友,只是較難接近,但一旦接近,反而容易成為知心朋友。
2.過于自私的人無朋友。
私欲太重,甚至在利益關頭出賣朋友的人永遠沒有真正的朋友。你能出賣朋友,又怎能指望別人把愕迸笥芽茨兀?BR>
3.不善于傾聽,喋喋不休的人容易失去朋友。
朋友之間應該互相關心和理解,善于傾聽是一項基本素質。常見一些人,逢人就像祥林嫂一樣說自己那點兒事,而不關心別人在想什么,最后發現失去了所有的聽眾和同情。
4.友誼和生意不分。
生意場上有“親兄弟,明算賬”的說法,可是在生活中很多人顧及面子,用友誼代替生意場上的規則,最終引發利益沖突。朋友之間因利益矛盾不歡而散,關系反而不如路人的例子很多。聰明的人會很小心地避免自己的朋友進入自己的生意圈子,如果不可避免,則會在事先明確雙方的利益,即首先是生意上的伙伴關系,其次才是朋友關系。
5.枯燥乏味的人難于交朋友。
友誼是在不斷的交往中發展的,共同的愛好是發展友誼的重要基礎。即使你是個一般意義上的好人,但你沒有什么特長和愛好,不必說運動、音樂或旅游,甚至對喝酒、聊天也沒有興趣,那么就很難和別人發展友誼。
6.自視過高,過于自戀者無朋友。
這種人一般有很多優點,甚至也很幽默風趣,但是在接觸中總讓人感覺不舒服,最后被人敬而遠之。
用距離保住友誼
如果希望友誼長久而穩定,就要把握好交往的分寸。過于親密或者過于疏離都不利于長久地保持友誼。
很多人誤以為好友之間應該無話不談,親密無間,卻不曉得過多了解別人的隱私和過多介入別人的生活于人于己都是負擔!無論你和朋友多么知心,都須明白“疏不間親、血濃于水”的道理,你的朋友最親近的人是他的配偶、子女和父母,而不應是你。生活中常見的一幕是:約朋友周末出來聚聚,朋友說要陪老婆或女友,便譏笑朋友“重色輕友”。其實,“重色輕友”也沒什么不對,無論多要好的朋友,都不應占用對方太多的時間,不應過多介入對方的家
事,不要經常性地無事拜訪或經常做不速之客。
中國人一向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這既表達了對上述“親密無間”行為的反感,也反映了現實的無奈———朋友之間多年不見會產生疏離感。盡管現在有了電話、EMAIL、QQ等電子通訊方式,但這樣的聯絡只能讓人們產生進一步的疏離感。所以,朋友之交不僅推崇“淡如水”,也要注意不時“加點鹽”,多聚一聚,見見面。中國人的價值觀是“見面三分親”,而不是“相見不如懷念”的瀟灑。
職場貼士:不要以為平時的表現能代表一切,那只是基礎功夫,而真正關鍵的時刻可能僅僅十幾分鐘,甚至幾秒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