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是人人都懂的道理,而且人人都想當“治人”的人,因為“治人”掙的錢多,社會地位高,也更有成就感。然而,“治人”到底有多累,又累在什么地方,卻少有人知道。在與一些企業家和公司高管深入交談之后,我發現他們口中經常出現的“腦子累”“心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信息搜集之累。既要注意公司高管們各自的想法和情緒,還得警惕著市場競爭對手的動向,以防情報有錯漏,因失職而丟了高位。至于公司高管層或董事會的各種會議,更要洞若觀火,有沒有該來的沒來,或不該來的來了,自己應該參加而未被通知的……一切風吹草動都可能預示著公司決策層的變化。在一次參與錄制電視談話節目《頭腦風暴》時,談到如何在經濟危機之際穩住自己的工作職位,一位總經理寫的題板讓我印象深刻,“努力工作,讓老板離不開你,與獵頭保持聯系”。后兩者意味著,作為員工,要注意把握老板對你的真正評價與看法,并積極搜集外面的人才行情資訊,低調地透露出自己在外面很走俏,客觀上也能提高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
利弊權衡之累。因為你的休假而導致一個案子出了亂子,同事忙了兩個通宵才搞定,是利還是弊?弊在提高了下次休假被批準的難度,利在你對公司的作用得到充分體現。如果你休假兩個月期間公司一切照常運轉,才是該徹夜不眠的壞事。這就是為什么許多精英一閑下來就寢食難安的原因。同樣一件事,被“勞心”的人反復盤算思量過之后,會引導出全然不同的結論。
行動決策之累。有完整準確的信息,才能得到正確的分析結論,并落實成有效的行動。怎么行動?是閃電偷襲?還是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這和家里有矛盾怎么處理類似,治得好和氣生財,治不好一拍兩散。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恩曼把心理學和經濟學相結合,研究“不確定狀況下的決策制定”。他的研究成果被通俗地解釋為:同樣是一萬美元,突然失去它的痛苦,遠遠大于獲得它的幸福。這個理論同樣可以解釋為什么精英會這么累。
因為他們擁有的東西太多了。擁有著的幸福,未必有多大,可失去它們的恐懼和痛苦,卻很多很多。期望成為“治人”的精英的人,首先要有這個心理準備才行。
下一篇:一個五次面試均遭失敗的求職女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跳槽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