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做過這樣一個統計:一個人如果活72歲,平均起來,他的時間分配大約是:睡覺20年,工作14年,文娛、運動8年,吃飯6年,坐車走路5年,化妝打扮5年,聊天4年,看書3年,等人3年,生病3年,打電話1年。這個里頭睡覺占用的時間最多,生理需要我們不得吝嗇時間。那么,第二項“費時費命”的活動就是工作了,在一片“忙”聲中,你有沒有定下心來想過:到底我為“什么”而工作呢?
問題1:期望在工作中得到“什么”?
答案:近8成中國人希望在工作中能夠“被人尊重”
你是否對工作條件一點都不挑剔,只是特別希望能夠從事有意義與成就感的工作,能夠有足夠的自由與影響力來把工作做好?還是特別看重通過工作所獲得的回報,包括物質上、精神上等各個方面的回報?這個問題的回答揭示了中國人最期望在工作中得到“什么”。
這一調查結果表明,絕大部分中國人在工作中都希望“能夠被人尊重”、“自己在工作方面能夠有影響力”、“工作對個人成長有幫助”、“工作上有成就感”、“工作能夠得到認可”。從這一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人在工作中最看重的并不是“薪資”、“福利”等外部回報,也不是“工作穩定”、“工作環境”等外界條件,而是一些“內在的回報”。
問題2:不同人群的工作價值觀
答案:這是一道多選題,看看誰愛“完美”,誰愛“創業”,誰愛“享受”,誰又只求“回報”?
調查中采用聚類分析法對所有的調查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根據工作價值觀的不同可以把中國人分成如下6類:
工作滿足型:這類人特別希望工作能夠與他們的興趣一致,能夠從事比較有意義的工作。
理想主義者:這類人對工作條件、工作活動、工作回報以及工作上的尊重與影響力都非常注重。
安逸享受型:這類人最看重工作條件比較好,工作比較穩定,不需要加班加點,工作時間安排能符合他們的個人需要。
隨波逐流型:這類人對工作條件、工作活動、工作回報以及工作上的尊重與影響力都不注重,大都是隨遇而安的人。
回報驅動型:這類人特別看重通過工作所獲得回報,包括物質上、精神上等各個方面的回報。
創業型:這類人對于工作條件一點都不挑剔,他們特別希望能夠從事有意義與成就感的工作,能夠有足夠的自由與影響力來把工作做好。
職場貼士:精神飽滿地工作:站的直、坐的正,可以讓你看上去一直是精神飽滿的、充滿自信的。你當然肯定也不希望同事或老板看到你整天無精打采的縮在自己電腦前吧,除非你昨天熬了一夜要完成一個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