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如此,“慢生活”的概念一出現便迅速影響了整個世界。
遺失了許多“可追憶”的細節
“一個人坐在學校的長椅上,看天、看樹、看來來往往的三五人群,想像著他們之間正在發生怎樣的故事,就這樣可以坐一下午,現在想起來那簡直是神仙般的日子。”離開大學近10年,從事IT工作的陳先生回憶起過去的時光仍舊一臉向往。陳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前剛去參加過一個相親派對,他表示,實在沒時間也沒機會自己認識女孩。
現實情況是,大齡白領擇偶難已是普遍現象。相關調查顯示,制約大齡白領擇偶的最主要因素中包括這樣三點:選擇面太窄、工作太忙、重視學業事業忽略生活舒適浪漫。于是乎,如同“快餐”的流行,“閃婚”不再是個新鮮的詞匯,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令都市里的年輕人沒有了足夠的耐心慢慢經營愛情,以致不少城市出現了號稱“放縱荷爾蒙”的8分鐘約會。咖啡館里16位單身男女,彼此約會8分鐘,8分鐘一到,男士起立,互相交換新的約會對象,高效率地結識單身異性。事實上,8分鐘約會并非最速成的交友方式,南京的一家酒吧甚至將其發揚為“一分鐘約會”——10分鐘內結識10個異性,恨不得將花前月下、緣定終身縮短成一場百米賽跑。
對此,北大社會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夏學鑾認為,在浮躁喧囂的社會風氣推動下,人們正在忽略和失去一些有價值的、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效率很容易導致功利,而速度往往會使人來不及體味情感的含蓄和細膩。
試想,如果每個人都步履匆忙,生活中將不會重現《羅馬假日》中經典的邂逅,沒有了那許多可待追憶的瑣碎細節,等到年華老去時,記載情感的記憶世界將會何等荒蕪。
“慢生活”不是支持懶惰
“現在社會競爭這么激烈殘酷,就業形勢這么嚴峻,又不是千萬富翁,慢下來,很快會被淘汰。”小陶的憂慮反映了一個現實:人們渴望慢下來享受生活,但現實似乎沒有給大家“慢”下來的機會。
針對這種想法,著名的“慢生活家”卡爾·霍諾指出,“慢生活”不是支持懶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時間,而是讓人們在生活中找到平衡。
夏學鑾教授表示,中國目前還不具備實現“慢生活”的經濟社會條件,富蘭克林的“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對絕大部分中國人來說還是至理名言。他同時認為,雖然大部分中國人還不具備“慢生活”的現實條件,但“慢生活”的價值理念可以并也應貫徹到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過程中。“你不能實現‘慢生活’,但卻可以實現慢節奏、慢速度、慢心態。在這‘三慢’中,最重要的是‘慢心態’,你只要記住人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時空中做一件事情;著急是于事無補的這兩點,心情就會平靜下來,就不會被時間‘捉住’,成為時間的奴隸。”
事實上,伴隨“慢生活”理念的影響,一些公司也明白了“欲速則不達”的道理,著名的安永管理咨詢公司就建議職員不要在周末上網查郵件,日本豐田公司則不再允許員工把年假推遲到來年。
職場貼士:激烈的競爭,社會的摩擦,人性的弱點會讓我們感受殘酷。中國用幾年時間,走人家幾十年上百年走完的路,所以,結構治理,打破平衡,隨時洗牌,此乃尋常事。不要夸大個人遭遇的不幸,被“洗掉”往往可以促成你與機遇一見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