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標準,工作倦怠包括情緒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三個指標。近日,一份由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主持完成,調查對象涉及4000名在職人士的調查報告顯示,分別有70%、39.2%、13%的受訪者上述一項、兩項和三項指標出現工作倦怠。
腦科醫院醫學心理科主任李箕君表示,該院心理科平均每天接待80?100個病人,因工作倦怠來求診或咨詢的,占到50%,且以工作了十幾年的青壯年為主。
“這個年齡的人群承受著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中層管理人員和普通員工皆有。”李箕君分析說,前者職位的變動,接觸的人群,處理的事務都比較多,情緒容易波動,而后者主要是覺得工作中沒有成就感,個人價值得不到體現。
“工作倦怠其實是一種枯竭綜合征,”李箕君說,工作倦怠是一種感覺疲勞或挫折的狀態,可表現為生理、心理多種癥狀。生理上可能出現頭疼、胸痛、腹脹、內分泌失調、睡眠障礙等情形,心理上則主要表現為厭倦、力不從心、情緒煩躁、焦慮,甚至憤怒,覺得喪失生活樂趣,回避社交,等等。情況嚴重者,甚至有可能發展成憂郁癥。而抑郁癥患者易染上吸煙和酗酒的惡習,甚至自殺。
據了解,“工作倦怠”即“職業枯竭”,有其特殊的高發人群。鼓樓醫院心理科醫生曹秋云博士證實,該院心理科就診的心理病癥患者中,有30%源于工作倦怠。“在南京,教師、醫生、記者、律師、IT從業人員、設計師等行業的從業人員最易發情緒衰竭;危險性較高的職業如警察等也易染病;公務員雖然工作和收入穩定,卻也是工作倦怠的高發人群。”
苦惱人熱盼專家給“解藥”
昨天,大多數讀者傾訴了他們的“工作倦怠”,一些熱心讀者還為此癥支招。
劉先生是一名駕齡4年的飛行員,他來電說,工作時每根神經都緊繃著,不敢有一秒鐘松懈。前不久的包頭空難事故,更讓他心有余悸,常常害怕自己也出事。“有時候覺得已經到了心理承受的極限,再多一點點就要崩潰了。”劉先生說,他現在常常懷疑,自己是否適合再飛了。
昨天打來電話者以教師、醫生、警察、公務員居多,還有兩名心理咨詢師。城南某心理診所的孫先生說,“也許有人覺得這是種莫大的諷刺,心理咨詢師居然也有心理問題。其實行內人都有數,心理咨詢師就是病人的心理‘垃圾桶’,接收的‘心理垃圾’多了,心情自然好不起來。我們很多同行之間都約好了互相定期進行心理咨詢,緩解彼此的癥狀。不然,人早就崩潰了。”
讀者紛紛表示,工作倦怠癥嚴重困擾著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希望本報能請權威專家幫忙支招,幫忙他們走出人生的“灰色地帶”。
有些讀者則已經克服了工作倦怠,他們希望說出自己的體會來供大家分享。
腦科醫院的雜志編輯姚亦峰結合自己的經歷建議,發生工作倦怠,首先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確認是否適合當前的工作;其次,要給自己分別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有目標的生活才有希望。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IT從業人員周先生為那位程序員支招,“從我的經驗看,最重要是要多與人溝通,減輕壓力。”周先生建議這位程序員拓展學習興趣,擴大知識面,這樣和別人交談時才能找到樂趣。工作之余要做些文體活動,會休息的人才更會工作。
職場貼士:職業資本和職業經營:學習充電是職業資本的積累,工作實踐是職業資本的經營,職業人想要取得成功,職業 資本和職業經營這兩方面都需要互補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