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維維安上海分公司工作的肖先生和很多同事都不諱言,傳統的新年將至,大家對于工作的倦怠情緒漸增。“真想辭職不干了!”在這個15人的辦公室里,起碼有10個人每天把辭職掛在嘴邊。肖先生說“大家不過是累了 而已。”
最近辦公室里經常出現的“什么時候回家?”“票買了嗎?”的交談聲頗讓公司的美籍老總Mark心煩意亂。雖然作為外國人,他不太理解中國的“年”,但是公司總部怕這種節前的厭職情緒會間接影響公司的業績,所以中國分公司選擇了調整工作計劃和時間,向中國的傳統大年“讓步”。
心理上對工作的厭倦致節日前后感冒員工增多
Mark告訴記者,在美國很多大公司里面,每到圣誕節前后,員工感冒的情況就特別多。后來很多公司專門請心理專家設計工作程序和時間,把總結、制定計劃推后,推到2月份,發現年底、年初感冒的人數就減少了。
專家專門研究過這種群發性的感冒,并且認為,這種感冒實際上就是心理上對工作的厭倦造成的。
為了說服總部將中國分公司的年終總結和明年的計劃延后,Mark甚至讓秘書把年初的一份關于“工作倦怠”的調查作為理由陳述的一部分上交總部。
這份由中國人力資源網展開的中國第一份“工作倦怠”調查結論顯示:在4000多名被調查者中,70%出現輕微的工作倦怠,39.22%出現中度工作倦怠,13%出現嚴重工作倦怠。
被學者稱為“城市病”但稱出現工作倦怠很正常
“Burnout”(倦怠)多次出現在Mark與記者的談話中。Mark說,為了更好地適應管理者的角色,公司曾經給高層進行過一次關于員工“Burnout”的培訓。他至今還記得,這個詞起源于1974年美國精神分析學家Freudenberger的一本著作,是指由于工作環境所造成的身體和情緒損耗。
“年底是工作倦怠現象出現的高峰期。”復旦大學社會學博士孫時進告訴記者,因為年底盤點效益、年終總結等等原因,跳槽、換工作的人也特別多,人會顯得非常浮躁。
肖先生的女朋友趙明明也在一家外企工作。也是去年2月初,趙明明跳槽到現在的單位。由于專業對口,收入是以前的兩倍多,趙明明很賣力地投入工作。轉眼一年過去了,工作對于她已經沒有任何新鮮感,自己再也不像剛來的時候那樣為了某個項目的完成而倍感驕傲。趙明明還曾告訴肖先生,她想辭職。
上海社科院的專家認為,工作倦怠的出現是很正常的。工作倦怠大都發生在城市白領中,因而,這種病也被學者們稱為“城市病”。
對付這種“城市病”,Mark早有準備。以往從來不看“拉卡記錄”的Mark從今年1月初開始頻頻光顧公司的人力資源部,查看員工的考勤情況。結果正如Mark的預料,缺勤率節節高升,從12月底的5%到1月初的12%,再到中旬的17%。與此同時,客戶招待及員工娛樂費用卻持續走高。
程序工程師Wilson上個星期連續4天遲到。他說,大年將至,各種應酬太多,就不想干活了,難免對自己要求低下來。
工作倦怠甚至會對個體所在部門有負面影響
Mark說,工作倦怠會對個體、個體所在的部門產生負面影響。部門里如果有人出現工作倦怠,一般都會傳染給其他成員,他們的消極態度與行為也會影響到與其他同事、客戶的合作,公司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根據人力資源部的統計,Wilson所在的程序部的缺勤率位居所有部門榜首。
Mark說,明年有希望可以用獎勵來幫助員工度過這個年終的工作倦怠期。而今年,在他的權限之內只能實行傳統的扣罰制度。
但是一個讓Mark很頭疼的問題是,有工作倦怠的人也更有可能出現各種健康問題,這個時候扣罰就顯得不那么“人性化”。這種體現在健康上的問題包括“抑郁癥”、“焦慮”、“失眠”、“頭痛”、“腸胃失調”之類。
職場貼士:負面的肢體語言。千萬不可坐沒坐相,掇弄頭發或修指甲,或偷偷脫下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