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每天都在做準備成功的事,或者說是在做配合成功的事。他們所做的都是給自己以希望的工作,走的都是有希望的路。
平凡是為成功做鋪墊
有些人把“成功”定義為“做偉大的事業,出矚目的成績”。要是自己做的是細碎的瑣事,平凡的工作,就容易自慚形穢,產生自卑情緒。
我們知道,一個社會的絕大多數人可能終其一生都是充當了不起眼的綠葉角色,是給別人做襯托。
那是否就可以說,他們所演的角色和所做的工作就沒有意義了呢?不然,“紅花還要綠葉扶持”的真諦充分說明了,很多時候,成功更需要平凡?;蛘哒f,成功是平凡的累積,如果一個人能夠把自己的工作長期做到極致,那也是成功。
成功不只是前臺的光彩奪目,更是臺后的默默無聞。近期播出的系列諜劇給我們觀眾的啟示是,中國共產黨如果離開了無數平凡的地下黨人所做看似平凡的情報工作,新中國的建立根本是不可能的。
你能說,地下黨人的平凡工作是可以輕易忽略的嗎?正是因為他們冒著把生命置之度外的危險,把平凡的地下工作做到了極致,才使我們黨成功地為人民贏得了當家作主的政權。
同樣地,在中國,工廠遍地,數年如一日工作在生產線上和普通崗位上的員工,動輒數以千萬計,他們做的何嘗又不是極其平凡的工作?也正因為有了他們,中國的制造業才有了今天的規模。他們把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工作責任在平凡的工作上發揮到了極致,才讓中國經濟蒸蒸日上。這是工廠的成功,更是工人的成功。
在我們的一些勞動密集型工廠,通常有許多員工在某一個工序上長年累月、周而復始地重復著。可以說,在追求“偉大”和“矚目”的那些人眼里,他們的工作不但平凡,而且枯燥,既不容易出成績,也不容易實現所謂的自我價值。
如果以后者的標準,他們簡直就是沒有希望的一群,但事實上呢,他們每天都在做準備成功的事,或者說是在做配合成功的事。他們所做的都是給自己以希望的工作,走的都是有希望的路。
別被拿破侖忽悠了
在現今就業市場的條件下,還有什么比學好學精一門技術更成功更有希望的?如果我們的員工能夠把自己手頭工作做到嫻熟的水平,就個人的謀生能力和就業平臺而言,走到哪都被人視為業界搶手的香餑餑,那他就不平凡了,那他就成功了。
問題是,你是否珍惜了自己平凡的工作,你是否把自己平凡的工作做到了極致。如果沒有,那當然很難成功,除非你另辟蹊徑。
很多時候,我們是被拿破侖那句話誤導了的。我們應該理性地、心平氣和地想一想,如果每一個士兵都成了元帥,那誰去當士兵呢?畢竟,在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成為元帥只是微乎其微的那么幾個。我們中國的軍隊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龐大的軍隊,但迄今為止,從開國至今,也只聽說了十大元帥,沒再多過,更多的是將軍。試想,如果士兵都做了元帥,那士兵就稀罕了。
回到工廠里來,客觀現實地講,我們的員工也不可能個個成為管理者,或者說不可能個個成為老板(自己出去創業,成為個體老板當然是個例外)。歸根結底,我們在做的肯定都是平凡的工作,充當每個企業里的鏍絲釘角色。我們說,能夠讓工廠在這次金融海嘯中安然無恙,留住客戶,留住訂單,把平凡工作做到了極致的員工功不可沒。
幾乎所有的工廠總會有個別員工,自以為聰明但職業素養極差。他們往往自我感覺良好,認為命運就像跟他們開玩笑一樣,總是“懷才不遇”,以致郁郁寡歡。他們做工作眼高手低,拈輕怕重。他們從來就瞧不起手里沒有激情波瀾不驚的平凡工作,一心向往轟轟烈烈萬眾矚目的偉大事業。跟他們談敬業樂業,做事要專業,說白了,是對牛彈琴。
一個人,不管在哪個崗位,只要是工作,哪怕很平凡,甚至很卑微,如果努力地把它做到最好,甚至做到極致,那離成功就不遠了。關鍵是,他會不會這樣潛心去做,會不會耐得寂寞。
張秉貴的絕活“一手抓”和“一口清”
必須承認,中國是一個被貼上了“制造大國”標簽的世界工廠,在我們絕大多數的工廠和服務行業,大多數平凡的崗位的確是沒什么技術含量的,可替代性很強,但話說回來,真要將其做到極致,則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不知大家注意沒有,在一些飯店,常??梢钥唇o客人上茶的師傅,他們手提一把壺嘴通常是由一根又長又細的尖竿兒焊成的熱水壺,遇上需要泡茶加水的顧客,他們就會亮出掙錢的看家本領。他們先是主動為客人打開杯蓋,然后退出幾米開外,把水壺背負肩上,再將帶竿的壺嘴對準客人的茶杯,遠距離倒水,倒出的水就會變成一條優美細長的弧狀拋物線。最令人驚奇的是,茶水居然會一滴不漏地注入杯內。
這就像我們語文課本里的那則《賣油翁》的故事。古代的那位賣油翁,他也把簡單的倒油動作練到了爐火純青的絕活水平。當他賣油給別人有時候,倒油進瓶不用眼看,只管從背后倒,就能讓油流進瓶口,一滴不落。結果人人都去買他的油。你說,這算不算是把平凡而不起眼的工作做到了極致,難道說這不是賣油翁的成功之處嗎?
有的人認為平凡的工作是不需要專業能力的,干不出成績。這是一個誤解。只要是有心人,在任何平凡的崗位都能干出出色的成績來。
10月14日晚,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以專題的形式播出了全國著名勞動模范張秉貴的優秀事跡。
張秉貴是北京人,只在一所貧民學校上過半年學,11歲時便到紡織廠當了童工,17歲到北京德昌厚食品雜貨店當學徒。1955年秋,新建的北京百貨大樓開張并招聘25歲以下營業員,36歲的張秉貴因有多年的經商經驗被破格錄取。 12
職場貼士:你如何地厭惡數學、科學或其他特別學科,雖然表面上看來似乎與此職位無關。(公司主管階級也許正巧期望員工擅長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