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周蜜
從辦公桌下的紙簍到電腦里的回收站,生活中到處都需要垃圾桶。有一種垃圾是無形的,卻在我們的內心潛藏。上司的責難、朋友的誤解,甚至陰霾的天氣都可能會使你產生垃圾情緒,如焦慮、失望、不滿、嫉妒等等,日積月累,填滿了我們的內心。而這種情緒壓得愈深,我們的身心就愈加感到不適。
那么,這些垃圾情緒從何而來呢?
總是被對這件事的看法困擾著
負面情緒會在不同階段干擾我們的生活。學業壓力、職場競爭、情感糾紛……有研究表明,我們通常認為的“好事”也會帶給人壓力,比如晉升、入學、步入婚姻等等,都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程度的煩惱。誰遇到生活上的不如意都會感到困惑,因此產生垃圾情緒很正常,我們不必刻意壓抑它。
但是,在某些時候,我們無法改變事實,卻有可能改變自己的情緒和想法。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艾爾伯特·艾里斯認為:“人不是為事情困擾著,而是被對這件事的看法困擾著。”他認為,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當人們陷入情緒障礙之中時,是他們使自己感到不快,是自己選擇了這樣的情緒取向。
舉例說明,《用美麗的圖畫過濾煩惱》一文中,上司的“另眼相看”使旗王感受到工作不被認可而帶來的失落和沮喪,更讓他難受的是“在同事面前抬不起頭來”。因此,表面看來,使我們困擾的是發生的事,但事實上,真正讓我們產生垃圾情緒的很可能是我們的不合理信念和消極解釋。
所謂不合理信念,指的是人對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有可能與事實不符或不合邏輯。
美國心理學家韋斯勒(Wessler)曾總結出不合理信念的三個特征: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絕對化要求是指凡事都認為“應該”或“必須”。比如“我必須將這件事做成”、“他不應該拒絕我”等。過分概括化是指看事情片面,一旦失敗,便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糟糕至極的觀念則認為一旦發生了不好的事,就會引發一系列的災難。因此,要想清除垃圾情緒,就要首先審視自己是否有了這些不合理的信念。這些信念就像一種內在語言,會不斷影響自己的情緒。
被壓抑的淚水化為暴力
在一次咨詢中,一個被認為有暴力傾向的學生問我是否可以讓他唱一首歌。得到我的默許后,他極富感情地唱了這首《男人哭吧不是罪》,唱完已淚流滿面。有太多垃圾情緒被他壓抑在心中,最終以“暴力”的形式爆發出來。
現代人通常由于害怕被視為軟弱、無能,或者擔心引發正面沖突等原因,而不愿流露負面的情緒,因此將它藏在心底。但是,被壓抑的東西從不會消失,久而久之,會通過其他渠道爆發出來。壓抑是形成垃圾情緒的另一原因。
找一個垃圾處理器
所幸人們不僅產生垃圾情緒,更具有改變情緒狀態,清除垃圾情緒的潛能。
首先,要對垃圾情緒進行分析,明白“我們的不安究竟來自哪里?”要學會分辨是何種垃圾情緒以及它的指向。
其次,要為垃圾情緒找個“出口”,選擇適合自己的“垃圾處理器”。不一定每個人都去做心理咨詢,但卻要成為一個會心理自救的人:在不快樂的時候想辦法讓自己減少一些不快樂。為自己的垃圾情緒找到“出口”。
宣泄“郊外吼歌”的確是一種很直接的宣泄方式,就像是一次徹底的情緒大掃除。宣泄過后帶來的是平靜的心情。當然,還有另一種宣泄,那就是尋求情感支持。向信任的朋友傾訴,你會發現,你需要的未必是對方的建議,因為當你表達出所有不快時,已經可以心平氣和地尋找解決辦法了。
補償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個平衡系統,當某一個方面受到挫折時,假如你能夠不過分執著于這一點,而在其他方面獲得滿足,仍能維持內心的平衡。比如,考研的失利可通過做一件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而得到補償和平衡。這也提示我們在生活中應尋找更多的“支柱”,當一方面受挫時,仍有其他支柱使我們不至于一蹶不振。
升華當我們糾纏在煩惱中時,往往是在制造一種惡性循環,而打破循環首先要能夠跳出來,有時,這并不很難,但需要一些熱愛生活的態度和達觀的智慧。一幅風景圖片、一句詩、一本書、一部電影……都能把你拉出現實的煩惱,進入一種屬于自己內心的真實世界中。
換個角度看問題“改變我們能夠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然后培養自己分辨兩者的智慧。”從某種角度來說,人的一生就是一次試錯的過程,在經歷失敗的痛苦時,成長也在慢慢進行著。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壓力與問題就像湖水中扔進的石子,未加控制的垃圾情緒,則像漣漪一波一波地擴散,以致彌漫到整個生活之中。為自己的垃圾情緒找個“出口”吧,生活原本可以更加輕松!
職場貼士:將你的智慧應用到工作中來,你就會是公司的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