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人力資源總監在接受某媒體采訪時透漏,新任總裁重要標準是:全球化。“不限男女、不限語言、不限膚色、不限年齡”,“但必須有十年以上乳業工作經驗,且帶領過一個團隊,有管理經驗。”而且,新總裁“可以不懂中國市場”。
有人將不懂中國市場的招聘要求作為蒙牛全球戰略化的形象比喻,似乎反過來的意思就是蒙牛已經能夠掌握中國內地的市場,下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國外市場。但據筆者所知,在目前國內乳業市場,蒙牛還很年輕,相比伊利、光明、三鹿來說,企業的一些基礎性的市場內外環境和管理方面并沒有做到國內第一。
這種不懂中國市場的招聘是吵作還是自身實際戰略規劃需要呢?
善于造勢是蒙牛在國內市場得以迅速發展的法寶之一,事實上靠小打小鬧的做法也絕對不可能成就這家成長冠軍企業。
蒙牛在自身成長的歷史上的有幾個經典的策劃: “‘非典’時期的非常營銷”、“中國乳都” 、“航天員專用牛奶”,一個比一個有影響力,將蒙牛在國內的消費者中的品牌塑造的趨于完美,給消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拿剛剛紅遍大江南北的“蒙牛酸酸乳超級女聲”就是一個很好的為例,觀眾群體從10歲到70歲一竿子打進。一時間,“涼粉”、“盒飯”、“筆迷”、“玉米”充斥全國,甚至還演變成了一場全民運動。 僅在廣州地區,蒙牛的銷售量,在《超女》開始前后銷量就翻了一番。央視索福瑞對主要品牌乳酸飲料所作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蒙牛酸酸乳的品牌第一提及率躍升為18.3%,已經超過其主要競爭對手伊利優酸乳3.8個百分點。
在剛剛“超女”熱浪過去后的蒙牛,又適時的推出了所謂的全球招聘總裁,可以說是吵作和戰略的有效結合,一箭雙雕。一方面,通過全球招聘總裁的繡球,將蒙牛在國內的“老大”地位打下堅實基礎,創造更好的消費者品牌名牌認知度;另一方面,招聘條件中的必須按照蒙牛的既定戰略走,就將全球招聘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真的有合適的人才,可以將其與企業戰略融合起來,為自身企業添一員猛將,如果招不到可以說是優秀的人才無法與蒙牛的戰略結合。
最終的結果是:無論這位總裁是否能夠招到,蒙牛造勢效果必然擴大了其企業的影響力,如果能夠招到,可以借力發揮,造更大的勢,招不到,也有益無害。
職場貼士:減壓方法:泡泡澡,身體浮在水中,猶如在母體里的自在,再點上蠟燭,放點音樂,聽覺傳導給大腦的神經按摩也是有利于放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