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數學教授夢想難圓
現年48歲的林瑞生,從大學畢業后踏入社會至今,仍無法一圓他當初要當數學教授的夢想。
他受訪時笑稱:“這個心愿到今天已經是越離越遠了。不過一路走來,我也學到不少其他方面的知識和經驗,真正了解‘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含義。”
林瑞生喜愛數學,好動腦筋,求學時因為家境并不富裕,必須靠獎學金才能繼續升學。
“那時我拿的是新加坡武裝部隊的海外獎學金。但是這份獎學金并沒提供我走向數學教授的事業道路,所以只好轉修電子工程。”
從英國留學歸來,他被派到國防部任職,此后的事業道路就不停地出現變化。先是被調派到國家電腦局,然后是經濟發展局,接著再為工運服務和從政,而今是在環境部主管大大小小的公共與環境衛生事務和開發新水源。
盡管一再轉業,這位永遠讓人覺得精力充沛的部長并不認為自己會成為“半桶水”??沒有一樣精。
“這個世界是多面的,很多東西也是關連的,可以讓你融會貫通。”
他以自己過去涉足的多個領域為例說,無論是科技和經濟發展或推動工人技能提升及負責環境衛生,這些工作都同讓地球和人類文明持續發展有關。
“羅馬”就是持續發展
“也就是說之前我所走過的路、所從事的工作都有如條條大路通羅馬,而這個‘羅馬’就是持續發展。這也是我來到環境部后的領悟。世界和國家要達到這個境界,都一定要有經濟發展、社會進展和環境保護這三方面緊密配合才行。”
林瑞生說:“誰都無法預測自己的未來,但只要在每一個摸索和改變的過程中都能不斷學習,盡量提升自己來發揮所長,最后得益的還是我們自己,社會大眾也會因我們的積極態度而受益。”
他的這一番話,對近年畢業的大學生應有一定的啟發性。
新加坡的就業市場近年因受全球經濟不景氣和新加坡經濟正在轉型的沖擊,大學生的出路也面臨考驗。政府已估計失業率將因非典疫情和環球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而再升高,大學畢業生將和其他失業者一樣,更加發愁。
林瑞生在1976年念完大學,雖然在那時和許多大學畢業生及政府獎學金得主一樣不愁沒工作,但是獎學金得主心中所想做的,往往并非政府所分配的。
例如上世紀70年代是新加坡大搞建設基礎設施的階段,垃圾焚化廠也需要工程師。一些被派到焚化廠服務的獎學金得主因為不愿將就,寧愿賠錢毀約。另一些沒經濟能力毀約的,雖然勉強留了下來,卻因態度得過且過而沒能升職或有其他更好的發展機會,因此毀了自己的事業前途。有些則抱著“行行出狀元”的態度,既來之,則安之。
“學習跟不是自己最愛的工作談戀愛”。
“我的最愛是當數學教授。但如果當年因為沒有機會念數學就意氣消沉,我不知道今天會變成什么樣子。
生活是很難預測的,最重要的是能自我調整和把握眼前的機會,把惡性循環轉變成良性循環。這樣才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國家。”
“年輕一代缺乏信心那將是很荒謬的事”
林瑞生有兩個尚在念中一和中三的子女,雖然離就業還有一段日子,但他希望他們對將來能有一定的信心,并要懂得對國家這些年來為他們所做的一切感恩。
“年輕一代一般都至少得到十多年的教育,他們的知識和技能水平也越來越高。如果他們還對本身的知識和技能缺乏信心,那將是很荒謬的事。”
為此,他認為年輕一代的受雇條件,關鍵不在于他們的知識和技能水平,而是他們的態度。
“有句老話說‘敬業樂業’。很可惜的是,由于我們多年來享有全民就業,每一個畢業生都有三份工作在等著他們做。如今好景不在,就業情況完全相反,我們得重拾這種敬業樂業的精神。敬業樂業是一個人的優秀品質,它將對我們的一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職場貼士:你要明白有的學校要的是就業率,他不管你找到的工作好不好,所以你要穩住自己的心態,不要因為學校催促而急于找工作,工作是自己的,前途是自己的,一定要好好找,慎重找,誰規定一定要畢業前就找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