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一份于昨天公布的大規模網上調查報告表明,全球普遍存在的工作倦怠(又稱“職業枯竭”)現象正在襲擾中國。這份題為《中國“工作倦怠指數”調查結果》的報告由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主持完成。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許燕認為,工作倦怠已成為中國社會“流行病”。
倦怠指標
工作倦怠也稱為“職業衰竭”、“職業枯竭”,根據國際標準,它包括三個指標:情緒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
情緒衰竭是指個人認為自己所有的情緒資源都已經耗盡,對工作缺乏沖動,有挫折感、緊張感,甚至害怕工作。調查表明,有35%的人有較高的情緒衰竭,只有38.8%的人情緒衰竭程度較低或者沒有。
玩世不恭指刻意與工作以及其他與工作相關的人員保持一定距離,對工作不熱心和投入,對自己工作的意義表示懷疑。在接受調查的職場人士中,接近一半的人(45.2%)玩世不恭的程度比較高。
成就感低落是指個體對自身持有負面的評價,認為自己不能有效地勝任工作。被調查者中有42.3%的人成就感并不是很強。
調查顯示
女性的工作倦怠比例與程度要明顯高于男性;本科生工作倦怠的比例是碩士生的一倍;上班不到4年的人工作倦怠的比例最高;公務員工作倦怠程度最高,人力資源從業者倦怠程度最低;政府、公共事業為工作倦怠出現比例最高的行業;高層管理者出現工作倦怠的比例最低,而普通員工出現工作倦怠的比例最高。
專家看法
“工作倦怠是一個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是正常的社會問題。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工作倦怠高發是必然現象。”許燕分析說,從國外經驗看,工作倦怠在上世紀70年代達到高峰,現在已開始衰減。在中國,由于這一問題剛開始進入人們視野,因此引起不少人的震動和慌亂;等到社會承受能力增強后,人們對工作倦怠的免疫力提高,即使社會壓力和發展狀況不變,工作倦怠的狀況也會有所減少。社會發展到更高階段后,工作倦怠的發生率也自然會下降。
許燕說,目前,我國對工作倦怠問題的干預(治療)做得并不夠。國內重視工作倦怠現象的主要是個人,一些較大的企業,包括部分外企,也開始關心員工的精神壓力問題,但是許多小企業并不重視。
職場貼士:在職場中,“逆來順受”已經行不通了,當你辛苦完成一份工作時,卻因別人的一句話就搶了所有功勞,在此時如果你選擇沉默、不懂得爭取自己的權益,那么老板可能認為你樂于接受這樣的安排。扮演職場中刻苦耐勞的“阿信”并沒有錯,但適時表達自己的意見、感受以及溝通卻是關鍵,為自己設定一條底線,該堅持的原則還是得守住,否則接踵而來的無理要求,將可能讓你無法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