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中國有句老話,叫“知易行難”,說的是懂得道理很容易,但實行起來卻很困難。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無數次商場上的大起大落,似乎都證明了這個樸素的真理——很多人,他們有著最聰明的頭腦,有最敏銳的商業嗅覺,一拍腦子,點子就來……
但是,有了這些素質的人,卻往往不是最后的成功者。也許,美國著名管理學專家彼得·得魯克說得好:“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果。”
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誰會相信成功的人并不聰明?但事實真的如此。
知易行難——
90%的企業家智商并不突出
我們先來界定一下聰明的含義,聰明是指一個人的智商高出普通人的正常值。這樣的人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說的聰明人。順著這樣的邏輯,我們會發現很多成功人士,也包括成功的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他們的智商并不突出,所以說并不聰明。
看看很多成功企業家的個人簡歷,你會發現,他們中間最多只有不超過10%的智商超群,其余90%的智商絕對就是普通人水平。但是,他們成功了。
而另外,我們也能夠看到很多很多的聰明人。我們或許還能夠回想起中國企業界一些流星般的人物,他們嗅覺靈敏,腦筋活泛,他們甚至可能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后企業界最聰明的一類人。
比如說,他們能夠在美國的“偉哥”尚未進入中國之前率先搶注中文商標并推出號稱功能相似的產品,以此贏得市場轟動;他們能夠迅速洞察中國消費者的心理需要,精心包裝各種概念性的保健產品并迅速形成市場規模,然后又迅速消失;他們也能夠在中央電視臺的廣告招標會上豪情萬丈,一擲億金,然后仔細算計“奧迪”變“奔馳”的戲法。
但是,這些號稱“金點子”、“白金頭腦”的人物今何在呢?或者失敗了,或者很失意。
知難行難——
聰明人經常反被聰明誤
其中原因是什么呢?中國有兩句老話特別好,一句叫做“大道無術”;另一句叫做“聰明反被聰明誤”。還有一句話也很有意思,叫做“大智慧,小機謀”。
由于聰明,他們反而難以建立起優秀的管理,難以建立起持續發展的事業。這樣的現實真的很難令人接受,而事實又的確如此。
因為聰明,所以總是耍弄聰明;因為心眼兒靈活,所以容易被新的機會誘惑,容易輕視扎扎實實的積累,容易忽視企業發展規律,容易放松系統的管理……機會是很多的,聰明人眼前總是五光十色,于是定力沒有了,眼花繚亂了,最后栽倒在某個美麗的陷阱里。
如果從這個角度講,在企業管理中,做到真正的“知”并不容易,而“行”就更難
知難行易——
商道貴在堅持與平和
當然,成功企業家中那10%既聰明又智慧的少數,怕是堪稱人杰。但是,這10%不是規律。規律是那90%并不聰明但很智慧的成功企業家。
這些智商并不突出的人,他們或者固執,或者平和,不會輕易相信某一個機會,也不會輕易改變自己已經做出的決定,守住一條路往前不斷地走;他們這種固執、平和反而使他們能夠走得更遠,然后,在這種漫長的企業經營管理歷程中,他們變得智慧了,變得大智慧了。
聰明的人多變,不聰明的人不變,而真正的智者善變。所以,所謂“大智慧”,其實是大事少變,小事多變。而所謂“小機謀”,則可能是大事多變。在變來變去中,連自己也搞不清是怎么回事了。
因此,“凡知之徹底者,行之必易”。商業管理的最高境界,依然要靠達到知與行的相互統一,互相增進。我們必須通過實踐而掌握智慧,因為智慧而促進實踐。在智慧的基礎上行動,必然事半功倍,但前提是,你必須要身體力行才可以
職場貼士:追求完美的人與那些愛拖延的人浪費的時間一樣多。瓦霍維婭公司前董事長托馬斯·R·威廉斯發現,許多在銀行界工作的年輕人不知道什么時候該停止研究方案,什么時候該著手結束工作。那些接受培訓的人倒應該向工程師學習一些東西,工程師們懂得,他們應在某一日期前拿出可能的最佳方案。即使方案不那么完美,但是他們已經在規定的期限內做了最大的努力。
下一篇:管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個人也需“核心競爭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