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家南迪·內森的一項研究發現,一般人的一生中平均有十分之三的時間處于情緒不佳狀態,因此,人們常常需要與那些消極的情緒作斗爭。
情緒變化往往會在我們的一些神經生理活動中表現出來。比如,當你聽到自己失去了一次本應屬于你的晉升機會時,你的大腦神經就會立刻刺激身體產生出大量起興奮作用的“腎上腺素”,其結果是使你怒氣沖沖,坐臥不安,隨時準備找人評評理來“討個說法”。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你應該壓抑所有這些情緒反應。事實上,情緒有兩種——消極的和積極的。情緒滲透于我們的生活,它是我們對外界正常的心理反應,我們必須做的只是不能讓自己成為情緒的奴隸,不讓那些消極的心境左右我們的生活。
消極情緒對我們的健康十分有害,科學家們已經發現,經常發怒和充滿敵意的患心臟病的幾率較高。哈佛大學曾調查了1600名心臟病患者,發現他們中經常焦慮、抑郁和脾氣暴躁者比普通人高三倍。
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學會控制你的情緒對你的生活很重要。以下是心理學專家提供的幾條建議:
(1)尋找原因
當你悶悶不樂或憂心忡忡時,你所要做的第一步便是找出原因。Amy是一名廣告公司職員,她一向心平氣和,可近一陣子卻像換了一個人似的,對同事和丈夫都沒好臉色。后來她發現擾亂她心境的是擔心自己會在一次最重要的公司人事安排中失去職位。“盡管我已被告知不會受到影響”她說,“但我心里仍對此隱隱不安”。一旦Amy了解到自己真正害怕的是什么,她似乎就覺得輕松了許多。她說:“我將這些內心的焦慮用語言明確表達出來,便發現事情并沒有那么糟糕”。
找出問題癥結后,Amy便集中精力對付它。“我開始充實自己,工作上也更加賣力”。結果,她不僅消除了內心的焦慮,還由于工作出色而被委以更重要的職務。
(2)遵守規律
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特·塞伊說:“我們許多人往往將自己的情緒變化歸于外因,卻忽視了它很可能也與你內在的‘生物節奏’有關。我們吃的食物,健康水平及精神狀態,甚至一天中的不同時段都能影響我們的情緒”。
塞伊教授的一項研究發現,那些睡得很晚的人更可能情緒不佳。此外,由于我們的精力在一天之始處于高峰,而在午后則有所下降,“所以一件壞事并不一定在任何時間都能使你煩心,”塞伊說,“它往往是在你精力最差的時刻影響你”。
塞伊教授還做過一個實驗,他在一段時間里對125名實驗者的情緒和體溫變化進行了觀察。他發現,當人們的體溫在正常范圍內處于上升期時,他們的心情要更愉快些,而此時他們的精力也更充沛。
根據塞伊教授的結論,人的情緒變化是有周期的。塞伊本人就嚴格遵循著這一生物節律,他往往很早就開始工作,“我寫作的最佳時間是早上”,而在下午他一般都用來會客和處理雜事,“因為那時我的精力往往不夠集中,更適合與人談話”。
(3)睡眠充足
新近調查發現,美國的成年人平均每晚的睡眠時間不足七小時。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的羅拉德·達爾教授的一項研究發現,睡眠不足對我們的情緒影響極大,他說:“對睡眠不足者而言,那些令人煩心的事更能左右他們的情緒”。
那么,一個成年人到底睡多長時間才足夠呢?達爾教授做了一個實驗,他在一個月的時間里,讓14名被試每晚在黑暗中呆14個小時,第一晚,他們每人幾乎睡了11個小時,仿佛是要補回以前沒睡夠的時間;此后,他們的睡覺時間慢慢地穩定在每晚8小時左右。在此期間,達爾教授還讓被試者一天兩次記錄他們的心情狀態,所有的人都說在他們睡眠充足后心情最舒暢,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更樂觀了。
職場貼士:談到你剛搬離之某地區的天氣或交通,或任何風土人物,你把它們批評得體無完膚。(你也許碰巧批評到面試官的家鄉,而面試官又正巧深感懷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