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沃爾瑪等外企拒建工會的現象在國內普遍存在,不過上海總工會相關人士昨天表示,上海對這方面已有初步管理。截至今年6月底,在滬的19600家外商投資企業,已建工會的有5000余家。預計到今年年底,組建工會的企業可達到總數的30%。但對于惡意拒建,工會并無非常奏效的方法。
根據《工會法》規定,在中國境內的企業和勞動者,都有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同時,成立了工會的企業必須按每月全部職工工資總額的2%向工會繳經費。但對于一些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業經營者來說,自己出錢買約束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因此,目前有些企業以員工并無組建工會的要求為由拒絕建立工會。
但在市總工會的調研過程中,他們發現,很多員工并不是真的不想組建工會,只是如果老板拒絕,員工也不敢真正反抗。況且有些外資企業員工福利待遇都相當好,員工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對此,市總工會表示,工會主要職能“不是和企業對著干,而是起協調監督作用,促使勞資兩利”。它對員工權益的保護不僅體現在福利待遇和發展空間上,還包括對員工人格的尊重。同時它追求企業和員工雙贏的效果,《工會法》也同時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阻撓限制工會的組建。
據悉,上海市總工會近期將進行一次大規模調研活動,敦促職工人數較多的企業盡快建立工會。同時通過上級工會派員的方式幫助企業組建工會。另外,市總工會還將整合資源,與勞動行政部門合作,對勞動用工單位進行執法檢查及職工勞動保護安全監督檢查,依法查處整改違規侵權企業。
但這些做法有沒有效仍然存在爭議。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駿說明自己的看法時表示,工會的性質決定它不可能有太強的戰斗力。而這么多上下級工會配合,各行政部門介入,勢必導致機制復雜、拖慢效率。顧教授建議,對于外企打著自愿的旗號一味地拖,可考慮建立行業性工會解決。
職場貼士:職業定位應首先考慮自己的能力優勢,這對職業發展是最重要的,無論哪個職業階段 ,最擅長的領域就是你能發揮出最佳水平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