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某原是某廠的職工,1996年8月在上班期間摔傷,當時被診斷為“右髖部軟組織損傷”,經過修養后正常上班,所以當時車間里并沒有按工傷上報廠里。1999年8月,張某因為髖部疼痛去醫院就診,被診斷為“右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張某堅持認為是三年前的工傷所致,而廠里則否認這一觀點。
2000年7月,該廠根據勞動部《企業職工患病或非因工負傷醫療規定》第3條解除了與張某的勞動關系。這下張某與廠方的矛盾激化,張某認為自己與廠方之間是無固定期勞動合同,廠方無權單方解除合同,再者自己是工傷,應享受工傷待遇。對此,門頭溝區勞動局于2001年1月做出鑒定,認定張某1996年在工作中摔傷,造成的“右髖部軟組織損傷”屬于工傷。而6個月后北京大學司法鑒定室出具了內容完全相反的鑒定書,認為右髖部軟組織損傷不能引起股骨頭壞死,張某不享受工傷待遇。
近日,張某來到軍莊鎮司法所,請求法律幫助。司法助理員了解情況后指出,勞動仲裁是勞動爭議的必經程序,申請仲裁的期限為60天,不論按解除勞動合同的2000年7月還是按2002年北京大學司法鑒定書的日期均超過了60天,除了在15天的申請期內重新申請鑒定外無法再申請勞動仲裁。
接待咨詢的司法助理員認為職工對《勞動法》及相關的法律法規認知不夠,不能按正確的途徑在時效期內解決,而是盲目地通過其他渠道反映問題,才導致了現在的結果。所以不管自己多么有理,如果沒有法律的確認,有理也可能成了沒理。
職場貼士:不要嚼舌根:兩人出差時,閑談中議論其他人是很自然的事,善于肯定別人要比喜歡挑刺更能贏得上司的好感。尤其是在背后相互議論的時候,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更能體現你的寬容、大度。